乾隆十二年(1747年),皇帝敕命吏部尚书梁诗正、户部尚书蒋溥等人,将内府所藏历代书法作品择其精要,由宋璋、扣住、二格、焦林等人镌刻而成。法帖共分32册,刻石495块,因帖中收有被当时乾隆帝视为三件稀世墨宝的东晋书迹, 即王羲之的《快雪时晴帖》、王献之的《中秋帖》和王珣的《伯远帖》,而珍藏这三件稀世珍宝的地方又被称为三希堂,故法帖取名《三希堂法帖》,全名是《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》。
注:“三希”即“士希贤,贤希圣,圣希天”,士人希望成为贤人,贤人希望成为圣人,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,也就是鼓励自己不懈追求,勤奋自勉。清乾隆皇帝将东晋王羲之《快雪时晴帖》、王献之《中秋帖》、王珣《伯远帖》三件珍贵书迹贮藏于养心殿西暖阁,颜曰“三希堂”。
《三希堂法帖》以历史顺序编纂,收集自魏晋至明代末年共135位书法家的300余件楷、行、草书作品,另有题跋210多件,印章1600多方,共9万多字。几乎囊括了当时清廷所能搜集到的所有名家名作墨迹珍品,其中包括王羲之、王献之、欧阳询、褚遂良、颜真卿、怀素、柳公权、苏轼、黄庭坚、米芾、宋徽宗、赵孟頫等名家书法真迹。《三希堂法帖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、集历代法书成就之大成的一部大型书法丛帖,具有极高的文物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。
《三希堂法帖》摹刻精良,卷帙浩繁,堪称丛帖中之巨制。完成之后,仅精拓数十本赐与宠臣。后于乾隆十七年(1752年),复从宫中藏品中再次精心挑选出历代名人法书五卷,摹刻上石。至此,《三希堂法帖》始成完璧。至清代末年,其传始广。原刻石嵌于北京北海公园阅古楼壁上。
《三希堂法帖》全卷目录
第一冊
|
||
清乾隆皇帝弘曆特諭
|
||
魏
|
鐘繇
|
〈薦季直表〉
|
晉
|
王羲之
|
〈快雪時睛帖〉
〈臨鐘繇千字文〉(傳)
〈行穰帖〉
〈遊目帖〉
〈瞻近帖〉
|
第二冊
|
||
晉
|
王羲之
|
〈袁生帖〉
〈秋月帖〉
〈都下帖〉
〈二謝帖〉
〈曹娥碑〉(傳)
|
|
王獻之
|
〈中秋帖〉
〈送梨帖〉
〈新埭帖〉
〈保母帖〉
|
|
王珣
|
〈伯遠帖〉
|
第三冊
|
||
梁
|
武帝(蕭衍)
|
〈異趣帖〉
|
隋
|
無名氏
|
〈出師頌〉
|
唐
|
歐陽詢
|
〈卜商帖〉
〈張翰帖〉
|
|
褚遂良
|
〈倪寬贊〉
〈臨蘭亭序〉(傳)
|
|
馮承素
|
〈臨蘭亭序〉(傳)
|
|
顏真卿
|
〈自書告身〉
〈朱巨川告〉
〈江外帖〉
|
第四冊
|
||
|
孫虔禮
|
〈書譜卷上〉
|
第五冊
|
||
|
釋懷素
|
〈論書帖〉
|
|
柳公權
|
〈蒙詔帖〉(傳)
|
|
無名氏
|
〈臨右軍東方先生畫贊〉
|
|
無名氏
|
〈橅王氏萬歲通天帖〉
|
五代
|
楊凝式
|
〈夏熱帖〉
〈韭花帖〉
|
第六冊
|
||
宋
|
太宗(趙炅)
|
〈敕蔡行〉
|
|
高宗(趙構)
|
〈千字文〉
〈洛神賦〉
|
第七冊
|
||
宋
|
高宗(趙構)
|
〈付岳飛〉
〈養生論〉
〈書蘇軾詩〉
|
|
孝宗(趙眘)
|
〈賜曾覿〉
|
第八冊
|
||
宋
|
李建中
|
〈同年帖〉
〈土母帖〉
|
|
葉清臣
|
〈近遣帖〉
|
|
韓琦
|
〈謝歐陽公帖〉
|
|
范仲淹
|
〈道服贊〉
〈與秀才帖〉
|
|
富弼
|
〈與君謨帖〉
|
|
文彥博
|
〈得報帖〉
|
|
歐陽修
|
〈與端明帖〉
〈與元珍帖〉
〈修史二帖〉
|
第九冊
|
||
宋
|
蔡襄
|
〈與杜長官帖〉
〈筆精帖〉
〈精茶帖〉
〈謝郎帖〉
〈與當世帖〉
〈與陳茂才帖〉
〈與大姐帖〉
〈進詩帖〉
〈與彥猷帖〉
〈與郎中帖〉
〈與安道帖〉
〈與賓客帖〉
|
|
趙抃
|
〈山藥帖〉
〈名藩帖〉
|
|
韓絳
|
〈與從事帖〉
|
|
韓繹
|
〈與留守帖〉
|
|
司馬光
|
〈與太師帖〉
|
|
蘇洵
|
〈與提舉書帖〉
|
|
曾肇
|
〈奉別帖〉
|
|
曾布
|
〈與質夫帖〉
|
|
孫甫
|
〈與子溫帖〉
|
|
沈遼
|
〈與潁叔帖〉
|
|
蒲宗孟
|
〈與子中帖〉
|
|
王覿
|
〈平江帖〉
|
|
林希
|
〈與完夫帖〉
|
|
陳師錫
|
〈與方回帖〉
|
第十冊
|
||
宋
|
蘇軾
|
〈與若虛帖〉
〈致久上人書帖〉
〈與董長官帖〉
〈答錢穆父詩帖〉
〈新歲展慶帖〉
〈人來得書帖〉
〈付穎沙彌二帖〉
〈遺過子帖〉
〈次韻秦太虛詩帖〉
〈與郭廷評書帖〉
〈與宣猷丈帖〉
〈漁父破子詞帖〉
〈武昌西山詩帖〉
〈致季常書帖〉
|
第十一冊
|
||
宋
|
蘇軾
|
〈黃州寒食詩帖〉
〈安燾批答四帖〉
〈洞庭春色賦〉
〈中山松醪賦〉
〈赤壁賦〉
|
第十二冊
|
||
宋
|
蘇軾
|
〈春帖子詞〉
〈書杜詩帖〉
〈次韻王晉卿〉
〈觀陳公詩後帖〉
〈與子厚帖〉
〈石恪畫維摩贊帖〉
〈魚枕冠頌帖〉
〈致道源四帖〉
|
|
蘇轍
|
〈與定國五帖〉
〈與國博帖〉
|
|
蘇邁
|
〈題鄭天覺畫帖〉
|
|
蘇過
|
〈與貽孫帖〉
〈詩二帖〉
|
第十三冊
|
||
宋
|
黃庭堅
|
〈洛陽雨霽詩〉
〈詩送四十九侄〉
〈與無咎書帖〉
〈報雲夫帖〉
〈苦笋賦〉
〈花氣詩〉
〈糟姜帖〉
〈家書〉
〈松風閣詩〉
〈與公蘊帖〉
〈惟清帖〉
〈次韻叔父帖〉
〈伏承帖〉
〈送劉季展詩〉
〈書爭座帖後〉
〈與希召帖〉
〈與庭海帖〉
〈二士帖〉
〈山預帖〉
〈與立之帖〉
|
第十四冊
|
||
宋
|
米芾
|
〈承徒帖〉
〈與知府帖〉
〈德行帖〉
〈將之苕溪詩帖〉
〈拜中岳命作〉
〈昨日帖〉
〈元日帖〉
〈海岱樓詩帖〉
〈淡墨詩帖〉
〈砂步詩帖〉
〈穰侯詩帖〉
〈曆子帖〉
〈寒光帖〉
〈盛制帖〉
〈送使江西詩帖〉
〈與伯充帖〉
〈與顏和帖〉
〈紫金二帖〉
〈又與伯充帖〉
〈與竇先生帖〉
〈與臨邛使君帖〉
|
第十五冊
|
||
宋
|
米芾
|
〈始興公帖〉
〈太師帖〉
〈張季明帖〉
〈真酥帖〉
〈天馬賦〉
〈來戲帖〉
〈與伯修帖〉
〈晉紙帖〉
〈適意帖〉
〈玉格帖〉
〈賀鑄帖〉
〈丹陽帖〉
〈與伯充帖〉
〈惠柑帖〉
〈戲成詩帖〉
〈捕蝗帖〉
〈臨右軍帖〉
〈與通判帖〉
〈跋殷令名碑後〉
〈與提刑帖〉
|
第十六冊
|
||
宋
|
錢勰
|
〈跋先化書帖〉
|
|
劉燾
|
〈與借父書帖〉
|
|
王鞏
|
〈冷陶帖〉
|
|
王岩叟
|
〈秋暑帖〉
|
|
米友仁
|
〈文字帖〉
|
|
薛紹彭
|
〈得米老書帖〉
〈與伯充書帖〉
〈召飯帖〉
|
|
劉正夫
|
〈佳覆帖〉
|
|
邵䶵
|
〈與存道帖〉
|
|
周邦彥
|
〈特辱帖〉
|
|
張舜民
|
〈五味子湯帖〉
|
|
章惇
|
〈會稽帖〉
|
第十七冊
|
||
宋
|
吳琚
|
〈六絕句詩帖〉
〈跋李氏誥〉
〈焦山題名〉
〈與壽父書帖〉
|
|
朱敦儒
|
〈塵勞帖〉
|
|
趙令疇
|
〈與仲儀帖〉
|
|
史浩
|
〈霜天帖〉
|
|
范成大
|
〈垂誨帖〉
〈與先之帖〉
〈與養正帖〉
〈尊妗帖〉
|
|
陸游
|
〈與仲躬帖〉
〈拜違帖〉
〈與原伯帖〉
|
|
汪應辰
|
〈與子東帖〉
|
|
張即之
|
〈與殿元帖〉
〈七律詩三首〉
|
|
杜良臣
|
〈與忠吾帖〉
|
|
朱熹
|
〈與彥修帖〉
〈與承務帖〉
|
|
趙孟堅
|
〈與嚴郎中帖〉
|
|
沈復
|
〈題十六應真記〉
|
|
王升
|
〈杜門帖〉
|
金
|
王庭筠
|
〈法華台帖〉
〈道林帖
|
第十八冊
|
||
元
|
趙孟頫
|
〈無逸帖〉
〈急就章〉
〈撫州永安院僧堂記〉
〈太平興國禪寺碑〉
〈衛淑媛墓志〉
〈歸去來辭〉
|
第十九冊
|
||
元
|
趙孟頫
|
〈臨右軍帖〉
〈紈扇帖〉
〈絕交書〉
〈蘭亭序並跋文十則〉
|
第二十冊
|
||
元
|
趙孟頫
|
〈襄陽歌〉
〈次韻潛師〉
〈道場山詩〉
〈感興詩〉
〈楞嚴經跋記〉
|
第二十一冊
|
||
元
|
趙孟頫
|
〈與德俊帖〉
〈與進之帖〉
〈與義齋帖〉
〈與子陽二札帖〉
〈與次山帖〉
〈致明仲帖〉
〈吳縣帖〉
〈致八弟書帖〉
〈付二哥書帖〉
〈與彥明帖〉
〈與兄長書帖〉
〈與孫行可三札帖〉
〈與親家書帖〉
〈與總管書帖〉
〈與師孟五帖〉
|
第二十二冊
|
||
元
|
趙孟頫
|
〈與中峰十一札帖〉
|
|
管道升
|
〈與中峰帖〉
〈與嬸嬸書帖〉
〈與親家太夫人二札帖〉
|
第二十三冊
|
||
元
|
康里巎
|
〈漁父帖〉
〈顏魯公論書帖〉
|
|
袁桷
|
〈和一菴首坐四詩帖〉
|
|
趙雍
|
〈與彥清帖〉
〈懷淨土詩六首〉
|
第二十四冊
|
||
元
|
饒介
|
〈送孟東野序〉
〈梓人傳〉
〈七律詩〉
|
第二十五冊
|
||
元
|
鮮于樞
|
〈襄陽歌〉
〈烟江疊峰詩〉
〈次韻仇仁父晚秋雜興〉
〈七律詩〉
〈醉時歌〉
〈唐人絕句〉
|
|
鄧文原
|
〈家書二帖〉
|
|
王蒙
|
〈與德常書帖〉
|
|
衛仁近
|
〈與九成學士書帖〉
|
|
吳志淳
|
〈墨法詩四首〉
|
第二十六冊
|
||
元
|
俞俊
|
〈復德翁書帖〉
|
|
俞鎬
|
〈與惟明書帖〉
|
|
沈右
|
〈初度帖〉
〈與柏行書帖〉
〈與仲長帖〉
〈與寓齋書帖〉
|
|
禮實
|
〈與叔方書帖〉
|
|
黃溍
|
〈與德懋書帖〉
|
|
陳基
|
〈與伯行書帖〉
〈次韻十絕〉
|
|
張雨
|
〈為孔昭書四詩〉
〈聽泉亭絕句〉
|
|
倪瓚
|
〈與默菴詩帖〉
|
|
乃賢
|
〈南城咏古詩帖〉
|
|
陸繼善
|
〈雙鈎蘭亭序帖〉
|
第二十七冊
|
||
明
|
俞和
|
〈急就章〉
〈前有尊酒行〉
|
|
張羽
|
〈懷友詩〉
|
|
桂彥良
|
〈答彥充書帖〉
|
|
宋璲
|
〈復岳翁書帖〉
|
|
周砥
|
〈送叔方詩帖〉
|
|
解縉
|
〈自書詩帖〉
|
|
金幼孜
|
〈與文軒書帖〉
|
|
王孟端
|
〈復叔訓書帖〉
|
|
沈度
|
〈與鏞翁書帖〉
〈四箴帖〉
|
|
沈粲
|
〈自書御賜五咏〉
|
|
沈藻
|
〈桔頌帖〉
|
|
林佑
|
〈鵝鴒頌跋帖〉
|
|
曾棨
|
〈天馬賦〉
|
第二十八冊
|
||
明
|
于謙
|
〈題公中塔圖贊〉
|
|
姜立綱
|
〈與鎮邦書帖〉
|
|
金琮
|
〈與民望書帖〉
|
|
豐熙
|
〈書跋二則〉
|
|
王直
|
〈與南雲書帖〉
|
|
姚綬
|
〈與鄒大人書帖〉
|
|
吳寬
|
〈錄王摩詰與裴迪書〉
|
|
沈周
|
〈畫跋〉
|
|
王守仁
|
〈與日仁書帖〉
〈龍江留別詩〉
|
|
祝允明
|
〈赤壁二賦〉
〈書劉基詩〉
|
|
文徵明
|
〈與希古書帖〉
〈與野亭書帖〉
|
|
文彭
|
〈與華麓書帖〉
|
|
周天球
|
〈與壺梁書帖〉
|
|
張鳳翼
|
〈與龍岡書帖〉
|
第二十九冊
|
||
明
|
董其昌
|
〈邵康節無名公傳並程朱贊〉
〈仿三種書〉
〈龍神感應記並碑陰〉
〈曹娥碑〉
〈洛神賦十三行補〉
〈仿顏蘇三帖〉
|
第三十冊
|
||
明
|
董其昌
|
〈孝經〉
〈臨淳化五帖〉
〈題畫十則〉
〈近作詩四首〉
〈跋趙吳興書〉
〈書古人六詩〉
|
第三十一冊
|
||
明
|
董其昌
|
〈傳贊〉(上)
|
第三十二冊
|
||
明
|
董其昌
|
〈傳贊〉(下)
|
清
|
梁詩正等
|
〈三希堂法帖跋文〉
|